专题专栏

【新市民•追梦桥】搭五座彩虹桥 筑万家幸福梦——铜仁创新“1357”模式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
时间:2020年08月20日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铜仁市妇联 浏览量:


  “十三五”期间,铜仁市有近30万农村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大山。为促进搬迁群众从“搬得出”向“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转变,铜仁市以突出一个统领、强化三个联合、聚焦五条主线、建立七项机制的“1357”模式,深入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在见实效、创品牌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党建引领 整合资源强服务


       盛夏时节,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兴民社区居民杨光碧一早就到便民服务站,为孙子开具入学证明。

  2018年10月,杨光碧一家从印江板溪镇岩底村搬迁到兴民社区。今年,孙子达到了入学年龄,因没有迁移户口,无法就近就学。

  得知此事,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为杨光碧讲解政策,解决难题。杨光碧没想到在新家楼下,短短几分钟,证明就开好了。

【新市民•追梦桥】搭五座彩虹桥 筑万家幸福梦——铜仁创新“1357”模式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兴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通过教育服务、物业服务、就业服务、民政民宗服务、综合服务五个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便利。

  目前,铜仁市共有14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每一个安置点都聚焦群众所急,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我们统筹推动党建引领其他各类组织建设,还整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资源建立‘五有’联合服务阵地,并在服务中心设立代言代书代办咨询服务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铜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主线 创新模式建新家


      七月,骄阳似火,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街上村安置点旁的微田园里,搬迁户蒋启海将现摘的辣椒放到一旁,开始为园子除草。

  为了让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生活,玉屏在安置点附近开辟土地,打造微田园,既解决了“菜篮子”问题,又让群众身有庇护所、心有停泊港。

  蒋启海对新家感受深刻:“新家不仅是房子新,更是奋进、幸福、温暖、和谐、文明的新生活。”

  铜仁市聚焦“搭五桥建五家”五条主线,创新服务方法,打造联合品牌,实现了各项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通过联合开展政策理论宣讲、先进典型宣讲、爱国主义和创业创新主题教育,以及成立劳模宣讲团、少工委、志愿服务队等措施,搭“感恩桥”建奋进之家。

【新市民•追梦桥】搭五座彩虹桥 筑万家幸福梦——铜仁创新“1357”模式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

      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开展技能培训和招聘活动,开办就业扶贫车间、扶贫示范基地,助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搭“致富桥”建幸福之家。

  对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对困难家庭进行大走访,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开展儿童老人爱心陪伴,开展“国奶扶贫”等公益活动,搭“连心桥”建温暖之家。

  通过设置警务室,建立综治中心、法律服务站点等,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形成了党(工)委主导、工青妇等部门主抓、多元主体参与的“民心党建+X”社区治理模式,搭“平安桥”建和谐之家。

  建立脱贫攻坚夜校48个、“追梦”书屋85个,开展城镇生活常识宣传,劳动模范、最美青年、“三好三家”等群众性评选活动等,搭“融合桥”建文明之家。

靶向施策 完善机制促实效

      华灯初上,集商业、娱乐、文化为一体的万山铜仁金街热闹非凡,黔香苑便利店的店主苏杰忙着为顾客服务。

  37岁的苏杰,原是思南县田子坝镇人,为了谋生漂泊异乡十多年,辗转工地、工厂,收入勉强支撑家里开销,买房成了奢望。2018年9月,苏杰家搬到了万山区旺家社区安置点,住上了新楼房、开起了便利店。

【新市民•追梦桥】搭五座彩虹桥 筑万家幸福梦——铜仁创新“1357”模式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

      “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圆梦万山。”随着万山就业扶贫示范街——铜仁金街的建成,苏杰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

  为确保“新市民·追梦桥”工程见实效,成为一个品牌,铜仁市建立常态联合服务七项保障机制,整合优势资源下沉安置点,保障工作长期有效开展。

  铜仁市按照“1+3+X”机制构架(“1”是党的领导,“3”是以工会、团委、妇联为主体,“X”是其他所有组织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对照组织、工作、作用三个覆盖要求,实现“1”“3”“X”有机融合。

  铜仁市还制定“四类安置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标准,在全市124个服务中心分级分类分步推进,力求通过3到5年的努力,全面实现搬迁群众由农民向市民转变。

  按照“五个纳入”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分级分类精准考核评价倒逼任务落实,不断提升工作实效,同时建立资金项目政策整合机制,建立志智双扶机制,建立“线上+线下”服务机制,建立要素保障机制,给安置点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充足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