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风采

最美丽铜仁妈妈王德芬事迹材料
时间:2013年09月05日 信息来源:不详 作者:本站原创 浏览量:
    罗场乡“留守学生之家”创办于2006年秋季,从创办之日起得到上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得到了“留守儿童”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在全县首创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新模式。
“留守儿童之家”代理家长王德芬始终以一个母亲坦荡的胸怀和温暖的心,为罗场乡留守儿童组建了一个温暖的家,撑起了一片艳阳天,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母爱赞歌。
   6年来,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先后收留了378名留守儿童,最小的仅有6岁,为他们提供食宿,同时为少数特别困难留守学生垫付学费、医疗费2500余元,关心他们的学习,教育他们健康成长。在她的精心照料和耐心辅导下,378名孩子不仅全部完成9年义务教育,还有56人先后考取了省属示范性普通高中。
悉心编织母爱
 
    王德芬出生在印江县罗场乡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兄弟姐妹8人中她排行第四,由于兄妹较多,父母又多病,家里很穷,经常吃上顿没下顿,周围邻居常常接济他们。在众多的呵护中长大,王德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感恩的种子。
  王德芬看着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而失去童年应有的幸福笑脸,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她对留守儿童倾注了无尽的关爱,并用爱心为留守儿童建起了一个温暖的家——罗场乡“留守学生之家”。她把孩子们集中到自己家里,像妈妈一样陪伴他们学习,安排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保护他们健康成长,让孩子们重新找回幸福和快乐。
    学生杨江东从初一开始就被王德芬接到“留守学生之家”。2010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杨江东突然生病,高烧近40度,脸色苍白,由于肚子疼在床上直打滚。王德芬发现后立即背起杨江东直奔乡卫生院,后经医生诊断是急性阑尾炎,当晚进行抢救,她陪同杨江东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便亲自送往县人民医院动手术,后又接回乡卫生院疗养。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杨江东才康复出院。王德芬垫付了1000多元。

 
用爱奠基未来
 
    学生刘兴的父母都是农民,在上海打工。刘兴刚读小学二年级就面临辍学,王德芬把刘兴领回家,就近让他在罗场小学上学。一开始,他性格孤僻,与其他几个孩子合不来,对吃穿百般挑剔,动不动还摔碗筷。王德芬总是循循善诱地做说服疏导工作,刘兴也逐渐开朗起来了。
    罗场乡“留守学生之家”成立不久,王德芬听说茶园村村民刘红权患上肝癌,妻子在外打工,孩子刘金无人照管。王德芬把这个孩子接到自己家里,自己来照顾他的生活,监督他的学习。这个孩子住到了王德芬的家,一住就是3年。他有了温暖的家和充满爱心的“妈妈”。如今,孩子刘金快要初中毕业了,王德芬的教导一直伴随他,使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真情换来理解
    王德芬家庭经济并不宽裕,虽说丈夫梅学军有工作,但工资并不算高,儿子梅标在部队服役需要用钱,女婿又患上绝症,女儿梅娅琴将两个孩子又托付给王德芬,王德芬夫妇心理和经济压力都很大。留守学生之家最多时住了104个孩子。起初,王德芬丈夫每次从单位回来,看到这种情景都非常生气。周围邻居也好言相劝:“你这是何苦呢,放着好日子不过。”王德芬总是说:“这些孩子多可怜啊,我们伸手帮他们一把,他们也就渡过难关了。”她的真情付出,最终打动了丈夫,得到他的理解与支持。

 
    面对王德芬的举动,公婆起初也反对过,后来看她这么执着,便主动加入后援团的行列。年近8旬的公公,也把自己积攒的退休工资用来资助“留守学生之家”,支持儿子和儿媳的“事业”。两位弟媳也来义务帮助做家务活。两位姑姑因经济条件好也经常支援相助。
    王德芬多年真情奉献,感动了整个社会。2006年,县教育局资助“留守学生之家”2000元用于买床;同年,县妇联赠送饮水机一台、温瓶50个;2007年、罗场乡计生办资助价值600元的北京炉一个;2011年冬季,县民政局赠送104床棉絮、被套;留守学生们感受了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2009年,王德芬被印江自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同年出席铜仁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2011年,被铜仁地区教育局、铜仁地区妇女联合会表彰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妈妈’”,现在孩子们都亲切叫她王妈妈,社会称赞她为“爱心妈妈”;2012年被印江自治县精神文明办表彰为“助人为乐”模范称号。